心理学家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深入挖掘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同时,心理学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不同领域的人合作,并提供有效的心理服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感、动机、社交和个性等方面。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动机是指人们行动的原因和动力,包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等。社交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互动,包括沟通、合作、竞争等。个性是指个人的稳定特征和行为方式,包括性格、兴趣、价值观等。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是巴甫洛夫学派生理学专门术语。第一信号系统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第二信号系统是现实的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从本质上可将条件刺激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刺激,称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现实的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称为第二信号。第一信号是现实的具体刺激,如以灯光代表“白天”,以铃声代表“吃饭”。第一信号与动物的信号反应比较接近。第二信号的特点是它的抽象性,它与第一信号有本质上的不同。第一信号是现实的具体刺激,非常直观,第二信号是抽象的,是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出来的。巴甫洛夫把人的语言分为第一信号语言(用自己的词语组成的口语)和第二信号语言(用别人的词语组成的口语)。
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
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建立在大脑皮层中暂时神经联系的基础上的。在条件反射过程中,外界刺激(第一信号)引起的感觉神经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这种兴奋又引起传出神经的兴奋,使效应器官(如肌肉或腺体)产生反应活动(第二信号)。这样在第一个条件刺激和第二个条件刺激之间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以后当第一个条件刺激再次出现时,也会引起第二个条件刺激的反应,于是就形成了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正常;二是外界刺激的强度足够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并传入大脑皮层;四是效应器官的效应活动要正常。只有这些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建立起条件反射。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等;二是人的主观因素,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等。
具体来说,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包括:一是刺激物的强度,如巨大的声响、强烈的光线等;二是刺激物的对比度,如鲜艳的颜色、与众不同的形状等;三是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如运动的物体、闪烁的灯光等;四是人的主观因素,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等。
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主要包括:一是感受性的大小是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强的;二是感受性的大小是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而减弱的;三是感受性的大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的;四是感受性的大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的。这些规律表明,感受性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不是一个固定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