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那拨人吃肉,新人能喝口汤就不错了。行业里最赚钱的,就那1%的头部作者。他们要么手里有爆款本,要么被大平台签了约,一个独家城限本就能卖十万到五十万,一年轻松挣上百万。但这样的人太少了,大多数编剧其实就在温饱线上晃悠。
中腰部的编剧,一般是工作室的坐班写手,底薪五千到八千,加上写完本子的奖金,一个月能挣一万到两万就算挺好的了。可压力特别大,连续两三个本子被毙掉,可能就得卷铺盖走人。更惨的是新人,投稿能过的连5%都不到,好多人写了十几个本子,一个都卖不出去。有人转去做那种千字五十块的定制本,一个月挣三四千,勉强够吃饭。
赚钱的方式,直接决定了收入能到多高。自由编剧看着自由,其实风险特别大。有人运气好,撞上暑期档的爆款,单月分成就能拿二十万;但更多人可能半年都没收入,全靠之前攒的钱硬撑。坐班编剧稳定点,可想月入三万基本不可能,顶头了。
不同类型的本子,价格差得也多。盒装本和城市限定本最值钱,可门槛也高,现在好多平台要求交三十集大纲加完整的人物小传,新人光是准备这些材料就得熬好几个通宵。IP改编本相对安全点,但分成比例低,赚的都是辛苦钱。
这行业的困境也不少:卷得厉害、透支身体、还有骗稿的。现在入行当编剧的越来越多,竞争激烈到吓人。有人投了一百个本子,就五个过审了,剩下的全是废稿。创作强度也大,坐班编剧每个月得交一两个完整的本子,自由编剧得追热点赶工期,好多人熬得掉头发、睡不着觉,身体垮了,灵感也没了。
更让人糟心的是行业里的乱象。有些小工作室专门坑新人,拖着稿费不给、骗创意,甚至直接跑路。有个大学生被坑了两万稿费,维权花的钱比赚的还多,最后只能认栽。
想在这行活下去,光会写故事不够,还得有法子。有人专门攻细分领域,比如古风情感本或者硬核推理本,成了“类型专家”之后,约稿的价格蹭蹭往上涨。也有人靠人脉突围,多跑些展会、认识发行方,机会自然就多了。
转型也是条出路。不少编剧从写手升成监制或策划,收入从单个本子的稿费变成项目分成。还有的跨界做文旅剧本杀,景区愿意为定制本砸钱,这说不定是下一个风口。
这行业以后的趋势,就是越来越规范,也越来越分化。随着监管变严、市场成熟,行业正在洗牌。头部作者和大平台抱成团,资源越来越集中,新人想出头更难了。但好处是,那些粗制滥造的本子慢慢被淘汰了,有深度、有创新的作品开始更值钱。
剧本杀编剧不是啥暴富行业,更像一场持久战。能笑到最后的,要么天赋特别好,要么特别能熬。要是只冲着“赚快钱”入行,大概率会失望。但如果是真心喜欢写故事,愿意承受前期的难,这行业还是有不少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