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自己:我是谁?我在乎什么?
心里那杆秤:我觉得人和人相处,真诚、有担当、能包容特别重要。尊重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但自己心里也得有谱儿,该坚持的原则不能丢。比如在团队里干活,我挺愿意听大家七嘴八舌的意见,但要是碰到原则问题,像数据造假这种,那我肯定得站出来,坚持把事情做对。最后反而能帮团队找到更靠谱的方案。
性格这回事儿:我发现自己是个理性和感性混搭的人。遇到事儿,习惯像用SWOT分析那样,掰开了揉碎了想(理性的一面),但同时吧,也挺在意别人感受的。比如朋友心情不好,我第一反应是好好听他说说(感性的一面)。在社交场合,该活跃的时候也能活跃起来,但说实话,我挺享受自己待着的时间,看看书、写点东西,或者就安静想想事儿,这时候感觉能量又回来了。
喜欢啥,擅长啥:兴趣爱好这块儿,我挺“杂食”的。画画、拍照、捣鼓编程,这些爱好坚持了好些年,慢慢发现艺术和技术在我这儿还挺能搭上的。能力方面呢,在数据分析、管项目、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这些事儿上,积累了一些实战经验。比如之前带过一个跨国小团队写报告,成员来自5个国家,协调起来虽然不容易,但最后成果还挺满意的。
二、走过的路:摔过跤,也迈过坎儿
学本事、干工作:上学那会儿,有股劲儿想挑战自己,没想到还拿了个校赛金奖,当时挺自豪的。后来实习,也没把自己当外人,主动揽了个客户满意度调查的活儿。自己设计问卷、分析数据,提了几条建议,公司还真用了,听说投诉率后来降了12%,感觉挺有成就感的。
和人打交道:跟人合作也不是总一帆风顺。有次跟同事因为想法不同闹得挺僵,后来自己反思,是不是沟通方式太硬了?就试着用“非暴力沟通”那套,先好好听,再说自己想法,慢慢把疙瘩解开了,项目也顺利推进下去。还有在国外交换那阵子,刚开始语言磕磕绊绊,后来逼着自己主动点,还组织过文化交流活动,慢慢就不那么怵了,适应力确实强了不少。
挑战自己:我其实挺怕当众讲话的,高中时站讲台都紧张。到了大学,硬着头皮进了辩论队,当上队长。那段时间真是没少练,对着镜子练,心理暗示也用上了。后来打省赛,居然拿了“最佳辩手”,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还有个毛病是爱拖延,有次差点耽误事儿。后来痛定思痛,试了番茄工作法,还学着用甘特图规划时间,效率真提上去了,连着仨月任务都完成得比预期好,感觉特别爽。
三、优点缺点:照照镜子,继续努力
感觉自己还行的地方:
学东西快:像西班牙语,为了一个跨国项目,集中火力学了仨月,基本的沟通就搞定了。
抗压还行:压力大的时候,比如毕业那会儿论文、实习、竞赛堆一块儿,也能稳住神儿,最后结果都挺不错。
比较能理解人:朋友说我挺能感同身受的。记得室友考研压力大得快崩了,我陪她聊了好多次,帮她调整心态,最后她考上了理想学校,我还被评了个“校园暖心人物”,怪不好意思的。
需要改进的地方:
做决定有点慢:老想把事情弄完美点,结果有时候想太多,反而耽误事儿。比如选项目题目,数据来回比,启动就晚了。
情绪上头时稳不住:碰到特别糟心或者突发状况,偶尔会急,说话语气可能就重了。最近在尝试冥想和正念,想学着更平和点。
看得不够远:对三五年后具体要走到哪一步,想法还有点模糊。得好好研究下行业趋势,结合自己兴趣,把长期目标拆解得更清楚点。
四、以后怎么走:边走边看,一直成长
眼前这一两年:想把手头的本事练得更精,比如考个证。另外,一直对心理学挺感兴趣,打算系统学学,看看能不能跟我喜欢的画画啥的结合起来,探索下“疗愈型艺术”这种有意思的方向。
三五年内:职业上,想往互联网或者教育方向靠,做用户研究或者需要跨部门协调的工作,感觉能发挥我沟通和逻辑的长处。同时呢,也想用自己这点能力做点有意义的事,比如给乡村孩子设计点好玩的学习工具,专业能帮到别人,感觉特别好。
更远的想法:梦想着有一天,能通过写点东西、分享点经验,把自己在“理性思考”和“感性体验”之间找平衡的心得传递出去。也特别想去国外再深造一下,看看不同地方是怎么做教育的,长长见识,找点新灵感。
我越来越觉得,个性发展这事儿,没有终点线。它就是在一次次尝试、摔跤、爬起来、想明白的过程中,慢慢找到那个让自己舒服又不断前进的平衡点。我信一句话:真成长,得对自己诚实,对世界敞开。以后啊,我就想带着这份好奇,拥抱变化,但心里那点坚持不变,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挖下去,也一直探索自己怎么和这个世界好好相处,争取活得更自在、更完整一点。
XXX
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