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刚入职时,懂点职场礼仪确实能快些赢得好感。主动打个招呼、及时回消息、开会时认真记笔记,这些小事会让同事觉得“这人挺靠谱”。但这种好感是有保质期的,要是工作总出岔子,再好的第一印象也会慢慢磨没。
有个互联网公司的HR说过这么个事儿:一个新人特别会来事儿,每天帮同事带咖啡,逢年过节还准备小礼物,试用期评价特别高。可转正后,他负责的项目老延期,交的方案漏洞一堆,半年就被劝退了。领导也没办法,说:“态度是满分,可能力跟不上,我们这儿不是招吉祥物啊。”
职场说到底是讲究价值交换的地方,专业能力才是硬通货。程序员代码写不好,再会敬酒也没用;销售业绩不达标,再会说话也留不住。尤其技术岗和核心业务部门,能力上的短板根本没法靠礼仪遮掩。
但反过来看,同样能力出众的两个人,为啥有人升得快,有人总差一口气?这时候,职场礼仪的差距就显出来了。比如同样汇报工作,有人逻辑清楚、说得简洁,一听就明白;有人东拉西扯,把简单事儿搞复杂。再比如团队协作,有人懂得换位思考,合作起来顺顺当当;有人固执己见,搞得大家都累。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职业天花板有多高。
那些在职场混得好的人,大多不是只会埋头干活的“老黄牛”,也不是光耍嘴皮子的“社交达人”,而是能把专业能力和人际智慧结合好的人。就像有个科技公司的技术主管,技术是大牛,却从不摆架子。下属遇到问题,他不光耐心指导,还主动分享自己以前踩过的坑。团队讨论时,他鼓励每个人发言,最后再综合大家的意见做决策。这样的领导,团队愿意跟着干,老板也放心重用。
反过来,有些人要么能力强但人缘差,动不动就怼天怼地,最后成了“孤胆英雄”;要么特别会搞关系,可关键时刻掉链子,慢慢就被边缘化了。
那该怎么平衡能力和礼仪呢?先得确保能力达标。职场不是交友平台,公司招人是为了解决问题。与其花太多心思琢磨怎么讨好人,不如先把分内事做到八成以上。经常复盘自己的工作,看看哪些技能需要提升,主动学一学补短板。
礼仪要自然,别太用力。职场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和同理心,不是刻意讨好。比如回消息及时点,但不用秒回;适当关心同事,但别过多介入人家的私事。太刻意的“表演”反而容易让人反感。
关键时刻,得用行动证明自己。遇到有挑战的任务,与其说“我一定努力”,不如直接拿出解决方案。比如:“这个问题我之前碰到过,能用A方法试试,要是有情况咱们再调整。”这样说话,既显能力又让人觉得靠谱。
礼仪是锦上添花,能力才是根本。两者兼顾,才能在职场走得稳、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