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人》是王朔1986年发表的一篇小说,作为一种社会人格,24年后的今天,它卷土重来。今日这个词的注解是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
来源与发展
1986年王朔发表了一篇作品《橡皮人》,后又被人拍成了电影。小说中所描述的也许有些戏剧化,但不难在冷漠的中国年轻白领身上发现这一特征,他们渐渐地被社会同化从而变得麻木不堪如同橡皮,他们都是被社会后天环境塑造出来的。
形成因素
①经验成绩不理想
多年的经验并没有在岗位上得到任何提升,止步不前让你陷入死循环上司你可能觉得他是个外行而加以藐视;而新人,你干脆视而不见。
②定位错误
没有找准定位,你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岗位和职位而被动前行。
③不公平待遇
你做得最多,效率最高,可是升迁的总是别人。你的创意不错,但永远只是锦上添花。
特点①橡皮富有弹性,不论你怎么拉扯,他都可以顺着你,这一点暗示出橡皮人的逆来顺受的特点,他们不再积极主动,不再富有激情,老板让怎么样就怎么样,就好比是一根随便老板拉扯的橡皮。
②橡皮具有绝电缘、防水的特性,暗示着橡皮人神经麻木,不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但也更多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快乐,整天被工作耗尽心力,疲惫不堪。
③橡皮摩擦会发热,暗示着橡皮人如果想要改善这种情况,是需要自己的努力的。可以通过学习、进修等方式来提升自己,让自己走出橡皮期
易患人群
据统计,在中国,《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中,有70%的被调查者出现工作倦怠;《中国翰德就业报告》中,有57%的被调查公司表示职业枯竭情况加重。可以说全因现代社会的流水线模式提高了效率,却降低了人的成就感。
而且大多出现在设计师、医生、银行员、程序员、教师、记者、交警、公务员、演员、出租车司机这些职位中,按照心理学家分析,他们要么已习惯无需分享的孤独工作,要么上升空间有限,要么每周工作时间长,在日复一日间消磨了斗志,换来的是挥之不去的空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