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弄明白你和机构到底啥关系。你和MCN机构的关系,直接决定了咋维权。要是机构给你开固定工资,还管着你的考勤,那大概率是劳动关系,受《劳动合同法》保护;要是你们按分成算钱,机构只给点推广资源,你自己能说了算的地方多,那就是商业合作,得按《民法典》来。现实里好多机构故意把这层关系搅模糊,既想把你管得严严的,又不想承担用工成本,签合同前一定得掰扯清楚。
解决纠纷分三步。发现机构拖着不给分成、限制你发展,或者逼着你续约,先别立马翻脸。可以先找机构负责人聊聊,让他们把账目列详细点,很多矛盾其实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闹出来的。要是对方老打太极,就找行业协会或者专门的调解组织帮忙,这种调解又便宜又快,不少机构也愿意配合。
实在谈不拢,就只能走法律路子了。合同里写了要仲裁的,就去指定的仲裁机构;没写的,直接去法院起诉就行。重点要准备四类证据:原始合同、所有的沟通记录(微信、邮件、录音都行)、收入流水、账号的运营数据。之前有个网红,就靠着直播后台的数据,证明机构虚报收入、少给了分成,最后把上百万的欠款拿了回来。
这些常见套路得警惕。天价违约金是最容易踩的坑。有的合同里写着“提前解约赔500万”,但实际上法院会根据机构实际花了多少钱、网红赚了多少来调整。要是机构没给当初承诺的资源,或者老拖着不给分成,网红甚至可以要求解约,不用赔钱。
账号归谁的问题也特容易起冲突。好多机构在合同里挖坑,说网红解约后得把账号交出来。但法院判的时候,要是账号是网红用自己的名字注册的,粉丝也是靠自己的内容一点点攒起来的,通常会判给个人。之前有个案子,机构拿着合同想把一个500万粉丝的账号收回去,最后法院还是让网红继续用了。
提前预防比事后维权靠谱多了。签合同前,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条款,特别要注意这几点:分成比例写没写清楚、解约的条件对不对等、违约金是不是太离谱。碰到“全平台独家合作”“机构可以随便改分成”这种模糊的说法,必须让他们改明白。
平时合作的时候,要养成留证据的习惯。重要的沟通尽量用文字确认,转账的时候备注清楚用途,定期把直播数据备份好。有个美食博主,就靠着两年完整的聊天记录,证明机构没履行推广的承诺,最后成功解约了。
行业里的老人都建议,合同金额超过50万的,最好找专业律师把把关。看似花了三五千的咨询费,可能能避免后面几十万、上百万的损失。尤其要注意竞业限制条款,之前有个网红解约后,三年内不能干这行,相当于被变相封杀了。
维权得抓准黄金时间。劳动纠纷要在离职后一年内申请仲裁,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是三年。发现自己权益受损害了,赶紧行动,拖得越久,证据越难收集。值得一提的是,网红可以要求赔偿“预期利益损失”,比如因为机构违约,导致粉丝少了、广告合约黄了这些间接损失,最近这种诉求,法院支持的越来越多了。
这个行业看着光鲜,其实藏着不少坑。不少年轻人被高额保底收入吸引,签了合同才发现条款特别苛刻。建议新人至少对比三家机构的合同,重点看违约条款和账号归谁。记住,再好听的承诺,都不如白纸黑字的公平合同来得实在。
(注: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真遇到纠纷了,最好问问专业的娱乐法律师)